永利在线登录入口-正版App Store

您的位置:首页 >> 走进高平 >> 高平故事

山西话·地名背后山西史丨高平:长平之战

来源:山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4-11-07 【字体:

高平:长平之战

  历史事件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赵在长平之地爆发大战,赵大败,士卒40万被坑杀。

  山西晋城的高平市,古称“泫氏”。泫氏因泫水而得名,是春秋末赵氏家族族长赵献子主持修建的城邑。三家分晋,划分疆域,泫氏初归赵,后又归魏。战国末期,秦赵为争夺上党,在长平发动大战,并以秦国的彻底胜利而告终,北地又归秦。北魏和平五年(公元464年)改为玄氏县,永安二年(公元529年)为长平郡,并析置高平县。北齐和平五年(公元464年)迁入今市。此后历代未不改名。

高平夜景

  长平,依《后汉书·郡县志》的说法,本是泫氏县的一个亭。因长平之战的缘故,在历史上才显得特别重要,建制超过泫氏,并以之为郡名。长平郡几度兴废,最终在唐初消失不复。但现在,一提起高平,人们就会想起长平和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爆发的缘由,是秦国武安君白起进攻韩国,攻克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了上党和韩国的联系,使得上党成为韩国的一块飞地,难以保全。韩国要将上党郡17城献给秦国以求和平,但上党郡守冯亭宁可交给赵国也不愿交于秦国。随之关于应不应该接受上党,在赵国朝堂发生了争论,有人说无端得利会招致灾祸,也有人说赵国完全能守住上党,应该接受这个天赐的礼物。最后,赵孝成王采纳接受了后者的建议,引来秦国报复。长平之战,赵国付出了牺牲40万人的代价,依然竹篮打水,朝堂的决策完全是利令智昏。然而,从地图上看,我们就能知道,即使明知上党之地是毒药,赵国也非吞不可。赵国腹心国土背靠上党高地,上党郡属韩,因为两国历史渊源和国力上的差距,赵国才能安心。如果属秦,以秦并吞六国的野心,那么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如芒在背”,从此将不能得到一日安宁,甚至秦统一的结果会提前到来也说不定。

  总之,在公元前260年五月,挟连胜之威,秦国派王龁向长平的赵军发起进攻。赵国派廉颇迎战。初战,廉颇不敌,损兵折将,不得已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想疲秦国之兵,做长期抵抗。

  做决策,最忌讳首鼠两端。而赵国内部在打不打、怎么打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犹豫之间,战机尽失。之后,又想速战速决,没有考虑双方实力对比情况,就摆出决战态势。

长平之战遗址

  秦国则采用截然不同的策略,吞并上党,并以之为跳板虎视赵国的决策在战役之初就确定了下来并贯彻始终。还接连使用反间计、李代桃僵计,让赵国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自己却悄悄把白起派到了前线,发动决战。

  白起采取诱敌深入,包围歼灭的方针,佯装兵败,引动赵括追击。之后,派兵绕至赵军背后,切断了赵军后路,又派兵将赵军分割为两部分,彼此不能相顾,同时切断赵军粮道,迫使赵军只能就地修筑营垒,等待救兵,白起数次冲击,都没能拿下。听闻赵军被包围,秦国立刻举国动员,秦王力征至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征调郡内15岁以上男丁驰赴长平,同时也拦截其他诸侯援兵。

  公元前260年九月,赵兵已断粮46日,士卒大量伤亡,甚至他们在内部暗中残杀,互相吞食。赵括孤注一掷,集结精兵突围,结果死于流矢。秦军乘胜猛攻,迫使赵国投降。但秦军经过数月征战,自感无力控制降兵,白起索性下了坑杀令,将其全部诛杀。

  长平之战是战国末年最重要的一次战役,秦国统一的步伐从此不可阻挡。但这个统一,是建立在杀戮基础上的,也决定了统一后国祚不久,因赵兵之血染红的丹河是证明,在高平发现的累累尸骨坑更是证明。

本页二维码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