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利在线登录入口-正版App Store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界视点

高平:绘和美乡村画卷 奏乡村振兴强音

来源:山西农民报 发布时间:2024-12-28 【字体:

12月24日

《山西农民报》“千万工程”在山西特刊

聚焦高平

刊发文章

《高平:绘和美乡村画卷 奏乡村振兴强音》

全文如下

北庄村国庆期间千人大合唱。(资料图)

  初冬时节,走进位于高平市区北5公里处的北庄村,一条条青石街巷被打扫得洁净无尘,一座座青砖灰瓦的古院在彩灯映衬下充满新生的活力。该村党支部委员贾凉爽告诉记者,近年来北庄村大幅度改善人居环境,发展产业,不仅大大提升了村民生活质量,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回村居住创业,村内常住人口由两年前的880人增加到现在的1276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在不断提升。

  北庄村是高平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高平市全市上下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统揽“三农”工作的主抓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断开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产业带动 让乡村经济活起来

  “月从丹河起,花影舞北庄”“近是灯火,远是星河”……走在北庄村的大街小巷,不时会看到这样一些或写在展板里、或竖在广场上的诗一样的句子。这些句子其实说的是北庄村的一个主导产业——社火产业。

  隶属高平市三甲镇的北庄村是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历来有闹社火的传统。

  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发展,北庄村“两委”坚持“两手抓”、促发展,一手抓文化民俗,村集体创办了民俗文化产业公司,村干部当起了经纪人,激发非遗效能,创造性地盘活彩灯工匠、社火团队资源,大力发展花灯和社火产业。

  在北庄村彩灯厂里,记者看到,生产车间内造型区、焊接区、材料区、电工区、裱糊区、彩绘区等区域划分明确,伴着机器切割、焊接的轰鸣声,村民们各司其职、忙碌作业,或串骨架,或缝灯罩,或裱糊花灯,有条不紊地赶制订单。

  村党支部指导员郭晋中告诉记者,该公司现有擅长花灯制作、剪纸、木雕、绘画等老艺人30多位,培养组建上党古书、八音会、舞狮、旱船等演出团队成员400多名,带动村民就地就近就业500余人;常年为景区、婚庆、节庆、文化下乡等提供有偿表演服务,人均年收入可达2万元。花灯制作和社火服务为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2023年北庄村集体总收入突破200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核心。在发展乡村产业上,高平市委、市政府鼓励引导各个行政村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神农镇中庙村依托“古香中庙”优势,发展文旅康养融合项目,建设了占地1000亩的黄梨、红薯、中药种植产业园,占地300亩的苗木繁育基地和太行花酒店,引进了神农泉酒业项目、晋东南最大的制香基地项目;寺庄镇伯方村依托300多棵老梨树、57栋蔬菜大棚,大力发展“黄梨+蔬菜”特色产业,建有黄梨深加工厂,生产梨片、梨干、梨膏、梨蜜等系列产品,年产值可达150万元……

  据悉,高平市每年把近50%的财政资金投向农业农村,通过引导科兴、国投、农投、文旅四大国企加大对农村投入实现联农带农,并充分撬动民营企业、个人等各类社会资本流向农村,助力全市农村发展“五彩农业”、文旅康养等主导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把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美丽经济”。

  文化赋能 让乡村底蕴厚起来

  11月21日下午,记者走进北庄村郭氏二号民居大院时,看到3名头戴安全帽的工人正在院子里铺设石板砖,两名工人正在屋内刷墙。贾凉爽告诉记者,一至五号大院目前由高平市文旅集团统一开发。改造后的二号大院将作为一个游客餐饮中心服务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其他大院将被改造成民宿大院。
  北庄村是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古村落。
  据高平县志《郭氏家谱》和有关碑刻记载,从明代起,北庄村以郭姓为主的民居建筑依势而建,高低错落,左右排列,加之纵横交错的街巷,别具特色的阁楼、庙堂,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北庄古村落,至今全村仍有保存完好的27个明清古院。

  近年来,北庄村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制,推动文化遗产资源由静态保护向活态利用升级,实现保护与利用良性循环,让北庄村珍贵的村落文化得以留下来、活起来。

  郭晋中表示,北庄村将依托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区位优势,保存和修缮独特的晋东南民居风格,为未来的文旅康养产业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全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传统古村落,让游客进得来、吃得好、住得美、玩得爽、游得乐、留得住,在体验中感受并传承民俗文化,以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与北庄村相距约六公里的神农镇中庙村同样也是第五批入选的中国传统村落。该村因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炎帝庙宇——古中庙而得名,现有明清古建44处。近年来,中庙村深入挖掘神农炎帝文化内涵,统筹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启动修复“八坊·三十六院”,打造了“古香中庙”文旅品牌,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和美乡村因文化而飘香,因产业而兴旺。

  中庙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李涛说,中庙村是高平市今年重点打造的精品示范村之一。村里从今年6月份开始进行古村落改造,依托神农炎帝文化,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修建了日中为市广场、二十四节气广场、中庙书院,修复了明清中庙古街、天昌垒票号和天福宫当铺等古街原有业态,修缮了二十余处古院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据了解,高平市古村落众多,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个,中国传统村落61个。近年来,高平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通过文化赋能,实现古村落活化利用,让传统古村落焕发出新生机。

  党建引领 让乡村人气旺起来

  初冬的早晨,天气已经有些寒冷,但伯方村的街心广场上却人气很旺,几名老人坐在今年刚刚修建的长排休息椅上聊天,卖水果和卖小米的小贩在广场的一角交替吆喝,十余名行色匆匆的村民骑着电动车从街心广场一路向西赶往伯方煤矿上班,广场两侧的烟酒副食门市部和水产调味门市部不时有人进出,传统文化国学馆传出朗朗的诵书声,村委会的大喇叭正在播放森林防火的通知……一切都显得那么充满活力。

  寺庄镇伯方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这个3000多人的村庄因为居住人口和传统古建多而在实施改造中凸显不少难点。

  “在这次改善人居环境大工程实施中,村党支部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我们以拆违治乱、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发力。”伯方村党支部委员毕小玲说,村党支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通过挨家挨户做宣传,让“干部干、群众看”变成“干部群众齐心干”,最终实现了供水、污水、强电、弱电、供暖管道入地,以仙翁庙、文庙等为中心,累计拆除违法建筑、猪圈旱厕、残垣断壁等400余处,清运垃圾4000余吨,腾出面积3万多平方米。同步开展古建修复、路面提升、口袋公园等工程,最终实现了如今这样“抬头不见‘蜘蛛网’、低头不见污水流,出门就是小公园”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快速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

  “千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

  近年来,为不断强化基层党支部的“堡垒”作用,高平市持续探索“跨乡挂职·导师帮带”、新生代培养等基层治理新经验,通过从市直单位和乡镇择优遴选一批干部,组建“千万工程”工作队,到釜山村、苏庄村等振兴先行村,探索乡村治理经验在乡村第一线培养振兴“排头兵”;制定《高平市农村“两委”干部星级化管理实施细则》等多项制度,形成干部管理长效激励机制;出台《高平市乡村振兴“高峰计划”实施方案》,统筹全市力量,集中培树一批在全省市有影响力的标杆村,破解农村党建品牌“有高原无高峰”难题……该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全方位寻标对标,强化典型示范带动,由点及面,分类实施,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

  如今,高平市在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中,通过示范引领,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奏响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新乐章。(柴俊杰 史晶雯


本页二维码

XML 地图